欢迎来到懒人文库! [免费注册] | [登录] QQ登录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

73页
  • 卖家[上传人]:文库帮主
  • 文档编号:1603
  • 上传时间:2025-04-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63 MB
  •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1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2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3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4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5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6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7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8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9 中国服饰文化介绍PPT课件10
    还有 63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文档价格

    ¥18.00

    VIP

    免费下载

    了解会员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联系我们
    • 中国服饰文化 目 录 01.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02.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03.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04.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向 01.中国服饰发 展简史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被发文身 指远古时期服饰与妆扮 《礼记王制》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 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 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冠 《礼记冠仪》: 冕 “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容体正,颜 皇 紫 堂 色齐,辞令顺。” 玉袍 紫 带 《礼记列传》: 绶 “怀黄金之印, 章金 结紫绶于腰。” 汉代服饰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 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 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 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 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 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 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 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 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 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 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 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 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 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 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 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 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 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 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 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 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 些能够随手得到 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 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 简单的披挂。 骨针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 骨锥 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 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 限,而一般的树皮、树 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 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 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 料的来源。 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 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 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 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 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 (10000-4000年前)人 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蚕茧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 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 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 植物、水果、花朵。 服饰的发展过 程: 自然物—亚麻、 蚕丝、羊毛—纺 织、染色技术的 发明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 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 “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 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 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 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 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 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 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 “青出于蓝”的说法。 商周: 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 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 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 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 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 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时期的染 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 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 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 贵族冠帽与服饰: 头戴冠,两侧有组缨 下垂系于颌下,脑后 辫发上挽,包入冠内; 身穿窄袖长袍,腰系 带,足穿鞋。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衣, 平民穿的礼服,因上亡衣和下裳相 连,袍身又深又长,所以叫做深衣。 深衣的衣襟做得很长,可以绕到背 后,再用腰带扎紧。单衣是单层没 有里子的薄衣,衣身、袖子和下摆 都是平平直直的样子,没有孤度。 深衣样式 襟: 指衣的前幅。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 观如英文y。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 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汉代男装: 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 种。曲裾,即为战国时 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 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 早期。到东汉,男子穿 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 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 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官服之一: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 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 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 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 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 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 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 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按汉代习 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 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 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 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 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灰地菱纹袍服图 汉代官服之二: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 赤舄xi4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 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 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 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 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 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旒liu2”。 汉代女装: 襦,短上衣袖子。襦的袖子一 般较长,窄交领右衽。汉服标 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 作用。宫绦,以丝带编成,一 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 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 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 至散开影响美观。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 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 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 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 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 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 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 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 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 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 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 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 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 互融合。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 下丰,以宽博为主,其 特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 裙,裙为多折裥裙,裙 长曳地,下摆宽松,从 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 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 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 大袖衫裙 圆领衫 宋代朝服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 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 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 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 带,头上戴幞头,脚上 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 子。 幞fu2头: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宋代妇女裙装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 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 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 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 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 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 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 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 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 “好古存旧“。 明代服饰: 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 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 饰。 明代襦裙: 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 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 “月华裙”。 年轻妇女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 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 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公服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 及颜色,因级别而异: 一至四品,用绯色; 五至七品,用青色; 八至九品,用绿色。 纹样也不一样: 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 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 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 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 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 八品以下,无花纹。 明代官吏织金蟒袍、戴展角幞头 清代: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 長度只到腰际,本来是北方人在 骑马时穿的,滿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 行起來。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 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清代琵琶襟马褂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 存。 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 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 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 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 底鞋。 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 满 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 “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 之记载。 02.中国服饰文 化的内涵 中国素有“衣冠礼 仪之邦”的美誉,中 国的服饰艺术是最有 民族性、地域性、人 文性及审美性的文化 形式。它是中国深厚 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 “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 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 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森 严的等级制度。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 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而服 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特 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 随便乱用的; 红、紫是官服之色; 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 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 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 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服饰形制彰显等威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pi2 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 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在配饰上, 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 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 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 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 最典型的要数龙纹,皇 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饰, 即龙袍,而其他人一般情 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服装 的,只有少数高官可以穿 三或四爪龙纹服装,称为 蟒袍。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中 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帝 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式 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 (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 (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衣 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 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 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 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 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 粉米、黼fu3、黻fu2用绣。 黼:黑白相间;黻:黑青相间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 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 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 其洁净;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 -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 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2.2 服饰艺术中的 “禁忌”风俗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 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 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 “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 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 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以过去彝 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批虎皮,虎皮披 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另外,彝族服装常常 装饰有虎皮纹样。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地区 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黄色的布 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帽上所缀银泡 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土家族、白族都 以白虎为图腾, 土家族织锦中的 “台台花”纹样 的原型就是虎头。 苗族中流 行过蝴蝶崇 拜,人们至 今还可以在 苗族服饰中 见到蝴蝶刺 绣图案。 台湾高山族是蛇崇拜,高山族的织绣中多有蛇形纹 饰,以蛇纹为饰的织绣衣料常被制成裙、衫及结婚礼 服,由蛇形纹更演变出了曲折纹、半圆形纹、网纹及 菱形纹等。 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从事游牧、狩 猎、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信奉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所以其服饰用色、服饰纹样一 般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多喜好白色(雪山之色)、 蓝色(天空之色)、红色(太阳之色)等,喜用花、草、 羊、马、鹰、鹿等动植物的形象做服饰图案和服饰纹 样的意象。 汉民族的服饰民俗更 是丰富多彩:新生婴儿 常给穿“百家衣”,也 就是用邻里乡亲提供的 碎布头制作的衣服,据 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家新 生婴儿健康成长、福寿 两全…… 总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它们在形制、 色彩、配饰、质料及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形式和 内容,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2.2 服饰艺术中的 “禁忌”风俗 服饰禁忌最早出自民间,同人 们最初的鬼神神灵信仰有关,它 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它 把超出人力所限的许多不可知因 素同人们的服饰联系了起来。 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 色,尤其忌讳全身穿着白色服饰; 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 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 中人才用此色;红色则为吉、喜 之色,婚嫁、生子、过节最为多 用。 河南沁阳一带十分忌讳反穿衣服,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一般 只有寡妇改嫁才反穿罗裙。 南方的彝族将帽子和头饰看得特别神圣,当帽子或头饰穿 戴在头上时,尤其忌讳外人的触摸。 南方沿海一带的渔夫和农民,习惯用竹竿晾晒衣服,但晾 干后总要叠好放一段时间再穿,因为据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 自己变成“竹竿鬼”。 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忌讳将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 物之上,认为这会使男子受辱倒运。 旧时,汉族忌讳男子触摸女子衣物,认为这是淫秽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服饰有关的禁忌,如“歪 戴帽子——心术不正”;“敞胸露怀——二流子”; “绿帽子”等等。 3.服饰艺术中的观念文化 在服饰艺术的精神性因素中,人所具备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占有重要地位,服饰艺术的发展和 演进始终离不开人的观念统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注重感性,注重整体,追求天 人合一。 在古人眼里,人世是天 的神力所为,人世的服饰 都是代表和象征着天的神 力、是上天所赐予的。 所以无论是在服饰的形 制上还是颜色、纹样上, 都蕴含有深刻的“天人合 一”理念。 服饰形制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上衣象天,下裳象地,以代表“天地之法”;另外, 上衣多为玄色(黑色),下裳多为黄色,以应“天玄地 黄”。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裁制的基本方式是:上六幅,下六幅,共十二幅, 以合于一年十二个月;袖口圆似规,衣领方似矩,以应 “天圆地方”;背缝似一直线直到脚后跟,表示“顶天 立地”,要人正直向上。 服饰纹样 如冕服当中的十二章文饰: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 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这些都包涵有鲜明的天人感应理念。 4.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 初衷是御寒和 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 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 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 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所谓“垂衣 裳而天下治” 。 4.1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服饰, 在周之后的历朝历代, 都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引等级差别”不得 僭越, 国家颁布舆服制, 对形制和服色进行严格 规定。君臣、庶民的款式、质地、色泽、穿着 方式被写进了国家法典和历史。国家政治借助 于服饰, 将君主、公卿、士人和平民的角色身份 区分开来, 使人们在一种表征政治观念的物质躯 壳中僵化。 劳动创造了服饰, 创造了华丽,在统治者华服质 锦绣绮的同时, 在文化传统上却产生了奇怪的二律 背反,如儒家的“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服者, 未 足与议也。” 一方面是对华服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道德的 崇尚而产生的布衣文明。 4.2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人性自然形态 原始社会的感性生活异常 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则表现出心性向善的端倪。 这个善,完全可以超出道德 层次,包括人类低能时代相依 为命的互悦和求得生命延续 的原始情欲或称之为原生意 识。 世界著名油画《梳妆》, 法国画家柯罗作于1859年。 蔽体遮羞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著美服取悦 异性则又是另外一个方面。 《诗经》中就有不少通过描写装饰表现男女炽烈爱 情的诗句,当时社会中情侣欢恋的情绪所系当推容貌 与服饰是可想而知的。 硕人其颀,衣锦褧jiong3衣。—《硕人》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訧ye) ——“邶风”之《绿衣》 中国儒、道、释三种思想成熟交织后,理学曾 经企图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务本理道覆盖一 切活生生的感性经验,文化传统之中的服饰风俗 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却在真实的生活中以多情的 风姿形成一个悖逆。 从《东京梦华录》里充斥着奇妆丽步、艳情 肉欲的元宵词中,看到上元之夜的男女人物似乎 特别潇洒倜傥、妩媚多情,轻衫短帽,酒朋诗社,烂 漫开怀于罗绮丛中。华丽的春衫下流动的是一种 多么强烈的生命意识。 时至现代, 服饰仍然敏感地关联着 人们的本能。超短裙、紧身衣、 比基尼和袒露都会令众人为之瞠 目或牵动着文明人敏感而谨慎的 神经。 正是服饰的文化心态考察才 使人们发现了人对服饰的心理依 赖。 俗话说: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三分长相,七分装扮。 何谓“华夏”? 何谓“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 称夏;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一也。 可见礼仪和服章之美同样是中国文化的 特点和外部形式, 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 骄傲所在。 服饰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 的, 服饰就像诗, 是思念的流云, 是咏叹 和哀怨, 是爱的诉说,也是人世间的博爱 和关怀。 服饰所表现的文化心态, 是情感的纽带, 它一端牵着日常的生命活动, 一端连着 用理性无法表述的美的世界。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 —《诗秦风权 舆》。 传:“大也。” 〖夏〗此字本谊训大 也。 万物宽假之时 也。——朱骏声《说 文通训定声》   自 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 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 之夏。——《方言》 03.中西服饰文 化的比较 三、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 哪些不同? 未来中国人的服饰将以“国际化”的 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 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是……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 ⑵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⑶不同的着装观念 ⑷不同的着装方式 ⑸不同的变迁过程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 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 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 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 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 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 毛文化兼而有之。 ⑵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中国人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历朝历代,统治 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 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 “治国安邦”。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 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 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 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 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⑶不同的着装观念 中国人喜欢趋吉避凶,很重视吉事穿吉服,凶事 穿凶服。这多半是受礼法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五行学说,东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 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中央土,色黄。 土即黄色,所以黄色被象征中央集权的皇帝所占 有。朱、紫也曾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 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儒家重视服饰美, 更重视资质美。西汉大儒董仲舒说:“质文两 备,然后其礼成。……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 质而无文。”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一个 范畴是“道”。《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 一阳之谓道。”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来 解释世间万物产生演变中的矛盾,是由于两个 对立的事物而形成的。 苗族民间信仰主要是自然宗教,崇尚“万物 有灵”。 当婴儿出世的时候,须把婴儿用一块绣绘有 “蝴蝶妈妈”图案的土花布襁褓包裹起来, 至两岁前,其所穿的衣服亦用这种图案的土 布制成。有的地方则有在枫木中柱脚葬胎衣 的习俗。弃其“彼界”衣包,是为断掉婴儿 灵魂的归路;迎入“此界”裳襟,是为纳入 宗教传承的大序。 中国人文哲学思想体系中,理想人格是由“礼”作为基 础,透过“德观”与“阴阳五行”的思想观念,进入“天人 合一”的最高境界。同样,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也就是在一 切合于“礼”的原则基础上,使服饰的哲学思想观念能体现 天、地精神,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深衣是一种典型的汉服,其特点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 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 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深衣的袖口宽大,象 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衽复盖于左衽之 上,也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 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 上下,象征人 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上衣用布四幅,像征 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 十二月之序。因此深衣的形制与剪裁,是半点更改不得的,这也代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而不流于粗俗,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希腊人曾设想天 是一种纯粹的、永恒的理念,人世不过是它的 粗糙的和变形的反射。罗马晚期兴起的基督教, 其思想加深了天国与尘世间、理性永恒灵魂与 注定泯灭的肉体间,以及有创造能力的精神与 草木顽石间的对立。 而这个时期的服装文化,是南方型的罗马文化 与北方型的日耳曼文化和由十字军带回的东方 拜占廷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西洋服装也在 古代宽衣与近代的窄衣之间徘徊。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 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对肌 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说 是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 便“裸露”肌肤。 西方的服装则不同,无论是古代 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 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 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 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 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 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 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 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 位。 中国服装的含蓄性和写意性,如同中国 画一样,是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计白 当黑”的、“虚无飘渺”的、“神秘”的、 “意象”的或“象征”的世界,是人们意念 的一种“表现”;而西方服装的直接性和写 实性,则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是一种“焦 点透视式”的、“实实在在”的、“具体” 的、逼真的世界,是人的肉体形态的一种 “再现”。 ⑷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上衣下裳,前开前合, 多用带子,穿脱方便;披挂 式衣服出现较晚。 西:披挂式,贯头式,前开 式,多用饰针或扣子,形成 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 披挂式衣服在西方也十分发 达。 ⑸不同的变迁过程 中: “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 形态”,直到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反帝、 反封建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先是被动地,后来又主动地 接纳西方服饰文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现代这种“国际化” 的服饰文化。 西: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 衣”文化。进入20世纪,西方人一方面通过殖民运动向外扩 张,把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受到世 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 的冲击,于是,又出现对“非构筑式的追求”——解构主义 倾向。 东西方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 各种国际化的潮流。 04.中国服饰文 化的发展趋向 四、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向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影响(韩 流)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日益多样化、个性 化。服装也不例外。 中国服装要做好,就要研究中国文化,吃透中国文化,才能 与西方品牌相区别。中国服装只有借助中国文化的浓厚内 涵,才能成为时代的标记。中国服装品牌真正的崛起,不是数 字的崛起,而是文化的崛起,是内在价值观与审美观的统一。 谢谢观看
    TA的资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用户协议 - 常见问题
    ©2018-2022 lanrenwenku.com 懒人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 | 赣ICP备20002542号  | 赣公网安备 36012202000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