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风俗知识普及PPT
20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10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文档价格
¥15.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满族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民俗文化之满族知识普及主题教育讲解人/懒人文库20XX年1月1日目录壹贰叁肆满族的名称及分布MANZUDEMINGCHENGJIFENBU满族的起源与历史沿革MANZUDEQIYUANYULISHIYANGE满族的民族文化MANZUDEMINZUWENHUA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信仰MANZUDECHUANTONGJIERIYUXINYANG/金戈铁马入中原,一统汉家二百年。满族的名称及分布MANZUDEMINGCHENGJIFENB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文字用满文,通用汉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3303人。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公元1635年,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族。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新中国诞生后,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满族的名称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辽宁省有满族533.6895万人,占满族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人口的12.20%,为满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西藏自治区的满族人口最少,为153人。满族在辽宁、河北、黑龙江三省,满族占当地少数民族的比例超过50%;在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宁夏、陕西与山西,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在河南、山东与安徽则位列第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3303人。也有满族人移居海外,但人口数没有统计资料。满族的分布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满族的起源与历史沿革MANZUDEQIYUANYULISHIYANGE满族的起源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有时仍沿用旧称。三国以后,挹娄人屡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直接臣属于中原王朝。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1644年,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唐代,大祚荣建立地方政权“振国”。唐开元元年(713年)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便以渤海为号。渤海建国前后,黑水靺鞨经常向唐朝进贡。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黑水军,随后设黑水府五代时黑水靺鞨称为“女真”,辽时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此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进,取代北宋王朝,形成与南宋并立的局面。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辽阳等路的辖区内,与汉族杂居共处,逐渐与汉族融合;一部分散处在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朝女真族建立多个部族,相互之间经常征战,形成互相残杀的混乱局面。直至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清朝以前的满族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清初,在汉族封建制度的影响下,满族在关外既有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加速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康乾时期,中国版图东起库页岛,南及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跨大漠,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多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保卫祖国独立维护民族尊严,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抗争,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鸦片战争后满族人民积极投入救国热潮,为捍卫祖国领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广泛地参与辛亥革命,表明了满族人民在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与全国各族人民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清廷覆亡,八旗制度彻底垮台,对满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八旗制度枷锁的打破,使满族从被少数贵族奴役、驱使和战争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但在军阀统治时期严重民族歧视的背景下,他们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满族清朝时期的发展清初主要以满人执掌军国大政,中央实行满汉复职制、满汉并用制,地方职官满汉参用。满清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正白旗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送给多铎多铎成为正蓝旗旗主一年后去世,由多铎嫡子多尼继承为正蓝旗旗主。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相声大师侯宝林祖上就是镶蓝旗。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满族的民族文化MANZUDEMINZUWENHUA满族的语言文字Ø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Ø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Ø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Ø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Ø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Ø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满族的骑射文化满族的服饰文化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男子服饰特点女子服饰特点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满族的饮食文化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满族火锅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洲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小窝窝头关于窝窝头还有过一段民间传说,据说慈禧太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玉米面窝窝头,感觉很好吃,于是,小窝窝头就成了当时的宫廷点心。肉皮冻肉皮冻,是满族人的一大发明,先将猪皮退掉猪毛,切成小块加水煎熬,直到猪皮与水合成一体,成流体状,再盛入容器里,凝固后切成小块食用,具有韧性好,色、香、味、口感俱佳的特点。满族白肉早前的满洲在旗人家,杀猪烀肉,肉烀得了,会片成白肉片,用碗装,都是带尖的二碗,吃肉的人一人一碗,桌子上有咸菜和盐沫子盘,蘸着吃。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信仰MANZUDECHUANTONGJIERIYUXINYANG满族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习俗。春节元宵节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满族的节日•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正月十六正月二十五二月初二颁金节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添仓”,祈求丰年,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满族的民族信仰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清代,满族也有崇信佛教和关羽的,但祭祀仪式仍袭用萨满祭祀而有别于其他民族。驻防旗人后裔有家中挂祖宗袋的,袋中所装,为从关外带来的家乡的泥土。广州满族祭“落广祖”,所祭为第一代到广州落户的祖先。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人:懒人文库感谢观看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2-12-08 20页

2023-03-17 27页

2022-11-16 19页

2022-11-16 17页

2022-12-14 23页

2022-12-07 19页

2022-11-17 20页

2022-11-30 20页

2022-12-06 23页

2022-11-18 15页